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64篇
  免费   778篇
  国内免费   867篇
测绘学   80篇
大气科学   1447篇
地球物理   728篇
地质学   1337篇
海洋学   535篇
天文学   22篇
综合类   160篇
自然地理   200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28篇
  2022年   87篇
  2021年   100篇
  2020年   107篇
  2019年   141篇
  2018年   101篇
  2017年   114篇
  2016年   103篇
  2015年   136篇
  2014年   191篇
  2013年   165篇
  2012年   167篇
  2011年   185篇
  2010年   158篇
  2009年   224篇
  2008年   222篇
  2007年   289篇
  2006年   208篇
  2005年   220篇
  2004年   174篇
  2003年   151篇
  2002年   165篇
  2001年   120篇
  2000年   118篇
  1999年   112篇
  1998年   124篇
  1997年   104篇
  1996年   93篇
  1995年   60篇
  1994年   69篇
  1993年   46篇
  1992年   53篇
  1991年   56篇
  1990年   28篇
  1989年   18篇
  1988年   29篇
  1987年   10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4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3篇
  197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0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内蒙古二连盆地砂岩型铀矿目的层赛汉组分段与铀矿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近年在内蒙古二连盆地赛汉组中找到了可观的砂岩型铀矿资源。关于早白垩世赛汉组的分段没有统一的认识,严重影响了铀矿勘查工作的布置。利用石油、煤炭和核工业部门勘查钻孔岩性、测井曲线、综合编录、地震剖面等资料,结合古气候-颜色变化、沉积序列变化反映的沉积环境,将赛汉组划分为4段。赛汉组一段,主要为一套冲积扇(或扇三角洲)环境下的杂色粗碎屑岩组合。二段为一套凹陷中心灰色、黑色湖沼环境下的泥岩夹褐煤层,凹陷边缘为杂色扇三角洲粗碎屑岩,总体以黑色岩系组合为特征。三段为一套灰色、深灰色含砾粗砂岩、砂岩,侧向联通性较好的灰色岩系组合,形成于辫状河环境。四段为一套红色、黄色泥岩与砂岩互层的红色岩系或组合,沉积于曲流河环境。二连盆地马尼特坳陷中砂岩型铀矿形成于三段中,为侧向氧化成矿作用所致;而乌兰察布坳陷铀矿化定位于四段中,为垂向潜水氧化成矿作用所造成,一段和二段目前还没有找到有价值的铀矿化。  相似文献   
92.
在青海埃坑南矿区钻遇含角砾石的断层泥地层,孔壁坍塌、掉块,卡钻事故时有发生,几乎无法继续钻进,使用水玻璃与相关钻井液处理剂配合使用制备水玻璃钾基抑制冲洗液,用来平衡地层压力保护孔壁,并且加大金刚石钻头及扩孔器外径,解决了钻孔坍塌、缩径以及卡钻等问题,使施工顺利进行,为后续施工提供了参考方法。  相似文献   
93.
丁跃军 《探矿工程》2015,42(4):76-78
四川省武都水库右岸EL574 m灌浆平洞揭露出厚度2.3~9.8 m的粉细砂层,普通水泥高压灌浆无法形成可靠的防渗帷幕。采用高压旋喷、湿磨细水泥、化学灌浆的组合处理方式,取得了较好的施工效果。通过钻孔压水、大功率声波CT、单孔声波、钻孔全景数字成像等方法检测,表明达到了设计防渗要求。  相似文献   
94.
上海“7·31”局地强对流快速更新同化数值模拟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晓峰  王平  张蕾  许晓林  李佳 《高原气象》2015,34(1):124-136
利用雷达、自动气象站、飞机观测(AMDAR)和探空等多种观测资料,采用中尺度数值预报模式WRF和资料同化系统ADAS,对2011年7月31日上海局地强对流过程进行了快速更新同化数值试验。结果表明,数值试验模拟降水的发生时间、落区和随时间演变与实况基本一致,较好再现了海陆热力差异导致上海南北两支海陆风爆发、形成低层辐合线,在热岛效应的叠加下进一步增强,继而引发局地强对流的过程。快速更新同化技术可有效延长此次过程的预警时效,这为城市强对流业务预报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95.
一次华北暴雨过程中边界层东风活动及作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NCEP 1°×1°逐6 h分析资料、微波辐射计资料及FY-2E气象卫星及雷达探测资料,针对2013年6月4日发生在北京及周边地区的一次暴雨过程中边界层东风活动及作用进行了天气学诊断分析,结果表明:对流性暴雨过程伴随有源自东北平原的边界层东风活动,东风活动具有尺度小、降温明显和湿度大等特点。暴雨过程是边界层东风和中低空暖式切变线、偏南风急流和500 hPa短波槽共同作用的结果;东风湿冷空气的锋面抬升和地形抬升作用共同加强了中低层暖湿气流的辐合上升运动,同时东风冷垫和地形抬升作用触发了雷暴的再次发生,相应雷暴具有高架对流特点。东风气流起到了边界层水汽输送作用,中低层偏南暖湿气流为暴雨的产生提供了充足的水汽和不稳定层结条件。  相似文献   
96.
登陆台风边界层风廓线特征的地基雷达观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分析登陆台风边界层风廓线特征,利用2004—2013年中国东南沿海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收集的17个登陆台风资料,采用飓风速度体积分析方法,反演登陆台风的边界层风场结构特征。与探空观测对比表明,利用雷达径向风场可以准确地反演登陆台风的边界层风场结构,其风速误差小于2 m/s,风向误差小于5°。所有登陆台风合成的边界层风廓线显示,在近地层(100 m)以上,边界层风廓线存在类似急流的最大切向风,其高度均在1 km以上,显著高于大西洋观测到的飓风边界层急流高度(低于1 km)。陆地边界层内低层入流强度也明显大于过去海上观测,这主要是由陆地上摩擦增大引起。越靠近台风中心,边界层风廓线离散度越大,其中,径向风廓线比全风速以及切向风廓线离散度更大。将风廓线相对台风移动方向分为4个象限,分析边界层风廓线非对称特征显示,台风移动前侧入流层明显高于移动后侧。最大切向风位于台风移动左后侧,而台风右后侧没有显著的急流特征,与过去理想模拟的海陆差异导致的台风非对称分布特征一致。  相似文献   
97.
An observational analysis of the structure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a windy atmospheric boundary layer during a cold air outbreak in the South China Sea region is reported in this paper. It is found that the main structures and characteristics are the same as during strong wind episodes with cold air outbreaks on land. The high frequency turbulent fluctuations(period<1 min) are nearly random and isotropic with weak coherency, but the gusty wind disturbances(1 min相似文献   
98.
Although the residual layer has already been noted in the classical diurnal cycle of the atmospheric boundary layer,its effect 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onvective boundary layer has not been well studied. In this study, based on 3-hourly20 th century reanalysis data, the residual layer is considered as a common layer capping the convective boundary layer. It is identified daily by investigating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onvective boundary layer. The region of interest is bounded by(30°–60° N, 80°–120° E), where a residual layer deeper than 2000 m has been reported using radiosondes. The lapse rate and wind shear within the residual layer are compared with the surface sensible heat flux by investigating their climatological means, interannual variations and daily variations. The lapse rate of the residual layer and the convective boundary layer depth correspond well in their seasonal variations and climatological mean patterns. On the interannual scale, the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between their regional averaged(40°–50°N, 90°–110° E) variations is higher than that between the surface sensible heat flux and convective boundary layer depth. On the daily scale,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lapse rate and the convective boundary layer depth in most months is still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uring 1970–2012. Therefore, we suggest that the existence of a deep neutral residual layer is crucial to the formation of a deep convective boundary layer near the Mongolian regions.  相似文献   
99.
王剑锋  李平  张旭  马小青 《北京测绘》2011,(1):73-75,80
结合<苏州市影像地图集>的编制,针对影像地图制作过程中数据矢量化阶段经常遇到的几个问题,运用实例进行分析和研究,并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为今后影像地图制作中数据矢量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0.
一次暴雪过程前后近地层物理量场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利用铁塔风梯度观测资料和超声风温仪观测资料,对2008年1月18—21日暴雪前后,湖北黄石长江岸边近地层风场和湍流作了计算分析,探索其异常变化特征,为认识黄石地区暴雪近地层发生发展的物理过程提供依据。结果表明,暴雪前,风向转变,水平风速和垂直风速明显增大,湍流通量的输送较活跃,湍流动能和湍流强度有显著峰值出现;降雪过程结束后,湍流动能再次增大后缓慢减弱。可见此次暴雪过程前后近地层物理量场有异常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